在一个心灵鸡汤肆虐的时代里,我执着地认为人没有办法战胜痛苦,甚至这个念头也无非是妄想。一个面对现实的人,应该勇敢承认痛苦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,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和它相处,就如奇幻漂流里的少年派面对他身边的那只猛虎。
战胜痛苦本身就是一个逻辑错误的词汇。痛苦是一种感觉,身处痛苦其间就谈不上战胜;若是不身处其间,那自然更谈不上战胜了。对手都没有了,何谈战胜?有时你觉得你终于渡过了某个痛苦的关卡,浑身充满喜悦与力量。那很可能不过是时间麻木了你的痛觉,又或者苦的阶段自然结束,暂且消失而已。所以,战胜痛苦多是一种自我戏剧化需要的自欺欺人。
人的痛苦大抵分为精神的和肉体的。人的肉体必然会承受疾病,这是大多数人都不否认的经验。即使超脱。如老子也只好道:人之大患,在吾有身。后面还有几句,大意是如果没有这个臭皮囊那就好了。问题就在于,这种假设压根不存在,所以痛苦一定如影相随,哪怕是老子。更严重的是身体的痛苦并不能跟精神痛苦自动隔离。比如肚子饿了,是胃的不舒适,也一定是精神的受罪。若是某人身体痛苦而精神愉悦,那不是胜利,是严重的心理疾病。
于是,聪明人和鸡汤党多会绕开身体,专门从精神愉悦方面入手,什么幸福心理学、开心的秘密等遍地开花。还有那些网络上无处不在的禅宗段子,“不惧将来,不念过去,活在当下”之类妙语,让很多人“豁然开朗”。虽然也有一定的麻醉功能,纯理性看其实也有很多硬伤。惧将来,本就是一种很可贵的生存本能,人类因惧才会储存,也因此才帮助人类度过了很多荒年和灾害;念过去,人类才会更好吸取经验,不记得痛,必会走更多弯路;而“活在当下”更需要接受当下的各种苦难: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——有漏皆苦。很多人喜欢这些段子,抛开拈花微笑无法言表的成分外,大多恐怕是在心中偷换了概念,把当下偷换成了净土。但若当下就是残酷,又该如何?高堂者久病于榻,儿孙辈鸡鸣狗盗,同林鸟相看两厌,有情人终于出轨,却还要强迫自己微笑?这种笑容一定比哭还难看。又若悄悄将苦难合理化,那倒是真的精神胜利了,不过也跟阿Q一丘之貉了。
总之,痛苦就是痛苦,不值得热爱,不值得美化,更不能否定并妄图战胜它。痛苦就是人生的病毒。老天设置人的程序时,可能就设定得有些问题,把代码写错了几个。比如先设定了人都怕死的本能,但又设定了必死的结局。这完全可直接算是无可奈何造化弄人,或者天地不仁万物刍狗。早点清楚这一点,虽然也没什么用,但至少能多些勇气接受真实的人生境遇,而不产生幻灭和被骗感。只要是人,就不要老想着没有痛苦,堪忍世界,人本就是来经历欢乐和痛苦全过程的,苦乐不息,方成婆娑。
公元前486年,释迦牟尼背疾复发,非常疼痛,便在跋提河边,涅槃寂静。
评论